欢迎来到色坯世界
Time:

您的位置: 首页 >> 天下奇闻 >> 历史秘闻

朱厚熜不死,倭寇不止——明朝抗倭战争的本质,就是一场内斗

2023.06.15 来源: 浏览:25次

朱厚熜,即明世宗,我们所熟知的他是明朝的嘉靖皇帝,是明朝的第十一位皇帝。朱厚熜并不是明武宗朱厚照的儿子,而是其堂弟,朱厚照死得突然,而且没有子嗣延续,这才让皇帝的位置落在了朱厚熜的身上。


朱厚熜不死,倭寇不止——明朝抗倭战争的本质,就是一场内斗

也正是这种身份,朱厚熜的即位并不顺利,保守的文官群体要求他将自己的生父敬为皇叔父,而认已故的明孝宗为皇考即是将自己归在明孝宗这一脉之下。

但是朱厚熜一向孝顺,并不愿意这么做,于是就开始了与文官集团的内斗。嘉靖一朝的内斗影响了许多大事,包括明朝的抗倭战争。

皇帝与文官集团

中国与日本的战争来往由来已久,早在唐朝的时候,双方就爆发了白江口之战,随着刘仁轨和刘仁愿将数百上千艘倭人的战舰沉到海底,白江口之战以大唐完胜结束,日本终于发现自己的邻居是怎样的一个庞然大物,直接促使了后来的遣唐使来华。而中日之间的战争来往并没有结束,一直持续到了近代。


在明朝时,中日战争比较著名的有万历三大征,除此之外,还有几乎祸害了明朝始终的倭寇之患。

倭患早在朱元璋尚未一统时就有,等到了朱元璋统一天下、蓝玉彻底捣碎北元朝廷后,倭患成为大明朝一个重大的边防问题开始引人注意。

朱元璋曾要求日本约束好自己的臣民,不允许其再到大明的东南劫掠,但是明朝刚统一,天下初定,百废待兴,朱元璋虽然对日本当时的室町幕府态度较为强硬,但是由于无力跨海东征,且朱元璋可能也无此想法,所以到底只是停留在纸面的威胁。

说到这里,恐怕得聊一聊倭寇的主要构成。

所谓倭寇,其实不全是日本人,还有相当一部分的中国人,尤其是沿海的海商等,这些人一般被称为假倭。这些海商为什么要加入日本的败亡浪人和落魄武士袭掠大明的海岸呢?原因还是出在海禁这个政策之上。

在海禁政策之前,沿海的海商们依靠海上贸易,能够获取一笔不小的财富,这笔财富哪怕是交完税后,依然能给他们带来优渥的生活,远胜于在田里种地。但是当海禁政策颁布,朝廷封禁海岸,民间寸步不得下海后,他们的生计就被断了。

这个时候他们已经很难再去以种地为生,其一没有种地的经验,其二东南人口向来稠密,田地早已不够分,其三则是东南海岸多滩涂,土地盐渍化日益严重,根本不适合种地。

这样一来,这些原本的海商就没有了生计来源。俗话说鸟为食死,人为财亡,朝廷的海禁断了这些人的生计,这些人总不可能让自己和家人活活饿死,难免就会挺身走险进行走私贸易或者是成为海盗。

原本的海商成为海盗之后,难免会接触到倭寇,在海盗们看来,倭寇们就是免费的打手;而在倭寇看来,海盗们就是他们上岸劫掠大明的活地图。一来二去之下,两方自然而然地结成了盟友。

而由于洪武年间倭寇势小,北方蒙古威胁尚在,西南也不安定,因此朱元璋和他之后的几名皇帝对倭寇的重视并不足,这就致使倭寇长期劫掠东南沿海,慢慢地,倭寇势力越来越大,到了嘉靖年间终于变成了一股危害尤其大的势力,这个时候的大明想要剿除倭寇已经不是那么轻易了。

而更重要的是,海盗们逐渐勾结上了原本的东南豪强,这些东南豪强大多集中在浙、闵、赣三地,是明朝出文官最多的地方,由于家乡相近,这些文官逐渐抱团,最终成了连皇帝都不得不适当让步的文官集团。


朱厚熜不死,倭寇不止——明朝抗倭战争的本质,就是一场内斗

在这种皇帝和文官集团的争斗之下,朱纨很不幸地成为了第一个牺牲品,他秉从皇帝的意思,坚定地推行海禁的政策,但是最终因为触犯了东南文官集团的利益,不甘受辱自戕而亡。

朝中二党

嘉靖朝明朝内部斗争的牺牲品绝不止朱纨一个,张经也是其中之一。

在嘉靖皇帝中后期,朝廷中逐渐由两党把握,这两党的明争暗斗损伤了明朝不少的气数。其一是以严嵩为首的严党,另一个则是以徐阶为首的徐党。

两党的斗争基本涉及了方方面面,无论是内政外交还是军事,都能够看见两党相互倾轧的影子。自然也包括了抗倭战争。

嘉靖三十三年五月,嘉靖帝任命张经为抗倭的主帅,全权负责对倭事宜。张经的处境相对于朱纨来说差得不止一点,第一,倭寇这些年又有壮大之势,第二,因为朱纨的蒙冤而死,东南的明朝军队士气都十分低落,对倭寇往往是望风而逃,不敢相战。

面对这种局面,张经深知不可火速出兵,必须等待万事具备,才可以与倭寇一战。于是张经迅速做了两手准备,一是在东南军队中精捡出尚能一战的士兵,编成新军加以训练;二是调来广西、湖南的狼士兵,让这些精兵强将来面对倭寇。

但是张经上任后久不出战的行为却引起了嘉靖帝的质疑,饶是张经数次上书嘉靖帝,陈述其中的利害关系,将自己的计划细细地讲给嘉靖帝,但仍不为嘉靖帝所信赖,派赵文华到张经军中督战。

赵文华此人十分贪婪,属于雁过拔毛的一种人,到了张经军中后也不遮掩,立马就伸手向张经索贿,张经也不惯着他,直接拒绝了赵文华的要求。

赵文华被拒绝,恼羞成怒之下,向嘉靖帝修书一封,说张经拥兵自重,无意伐倭,另有意图。

在这封奏折还在路上的时候,张经于嘉靖三十四年取得了王江泾大捷,斩杀倭寇两千余人。

虽然立下了如此大功,张经仍然免不了一死,嘉靖帝勃然大怒下,把张经下狱,并在当年斩首。

听上去是不是很莫名其妙?为何张经打了胜仗却还会被嘉靖帝斩首,为何嘉靖帝会相信区区赵文华的一面之词?事实就是,张经是因为被卷入了朝廷的严党和徐党之争中而死。

赵文华何人?严嵩的干儿子,严党里绝对的重要人物,而张经上任主帅又是徐阶举荐的,从派系上讲是毫无疑问的徐党人物。二党争端之下,嘉靖帝受了严嵩的影响将张经处死也难免。

无法协调的利益

张经死后,对倭战争还得继续,这时候胡宗宪就上任了。胡宗宪是一个很聪明的人,他深知自己的前两任并非死在了抗倭战争之中,而是死在了明朝内部的争斗倾轧之下。


身在这个位置,替皇帝办事,为朝廷尽忠是必然的,所以他必须大力抗倭,必须继续推行皇帝的海禁命令,为此,胡宗宪大力扶持了几名抗倭名将,包括戚继光、俞大猷等人。

胡宗宪对他们允以了极大的权力,像是不用卫所兵,准其自招自练自组新军,这在任何朝代来说都是重罪,但是胡宗宪为了抗倭战争的胜利,不但将这份权力交给戚继光等人,还自己背了所有责任,让戚继光、俞大猷放心练兵,专心抗倭。

而对东南的文官集团和豪强,胡宗宪也做出了一定的让步,在抗倭大势之下,胡宗宪并不对海盗采取赶尽杀绝的措施,而是进行招降。

除此之外,胡宗宪深知在中央还有无数双眼睛盯着自己,一旦自己有什么大功,或者说出了什么纰漏,这些眼睛就会漏出獠牙,将自己撕咬得粉身碎骨。

于是在抗倭形势逐渐明了的情况下,胡宗宪采取了“自污”的办法,收受贿赂,挪用军费,甚至是用功劳贿赂严嵩父子。

在胡宗宪对各方的妥协之下,抗倭战争形势总算是慢慢地趋于明朗,先有岑港大胜,后有台州的九战九捷,最终成功打赢了抗倭战争,将倭寇诛除殆尽。

但是此时的胡宗宪也面临着自己生命的尽头,他终于发现,明朝内部已成水火不容之势,自己想要协调各方利益无异于痴人说梦。

而倭寇也并未真正消失,此后的数年,仍有零星的倭寇作乱,直到嘉靖帝驾崩,隆庆帝登基,宣布解除海禁后,倭寇势力才难以登上大明的陆地。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