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性霉素-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
一、细菌分类补充内容(增加内容)
G+菌:大多数化脓性球菌-如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炭疽杆菌、白喉杆菌、破伤风杆菌等;
G-菌:大多数肠道菌及泌尿系统感染-如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变形杆菌、百日咳杆菌及霍乱弧菌等
厌氧菌:破伤风梭菌-破伤风,产气荚膜梭菌-气性坏疽,乳酸杆菌-口腔、阴道感染,难辨梭菌-伪膜性肠炎
沙门菌:伤寒、副伤寒、霍乱。
二、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增加内容)
1.干扰细菌细胞壁合成: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
2.增加细菌胞浆膜通透性:如多黏菌素类、制霉菌素和两性霉素B。
3.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如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作用于30S亚基)、大环内酯类、氯霉素、林可霉素(作用于50S亚基)。
4.抑制核酸代谢:抑制RNA多聚酶,阻碍mRNA的合成如利福平;抑制DNA回旋酶,妨碍细菌DNA的复制如喹诺酮类。
抗真菌药
真菌感染分为:
浅表部真菌病(表皮、毛发和甲板):特比萘芬、咪康唑、克霉唑、酮康唑、伊曲康唑、灰黄霉素及制霉菌素等。
侵袭性真菌病(侵犯真皮、黏膜和内脏):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氟康唑、伊曲康唑和酮康唑等。

一、药理作用与临床评价
(一)作用特点
1.多烯类: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
机制:与真菌细胞膜上的麦角固醇结合,使细胞膜上形成微孔,从而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因此与其他抗真菌药合用可出现协同作用,两性霉素B是广谱抗真菌药作用和强大的杀菌药。

(1)两性霉素B:广谱、强大、深浅皆可。危重深部真菌作用最强大的杀菌药。
局部:指甲、皮肤黏膜,浅部真菌;
静滴:真菌性肺炎、心内膜炎、尿路感染;
鞘内注射:真菌性脑膜炎;
口服:肠道真菌感染。
其他:利什曼原虫。
不足:肾毒性较大!脂质体两性霉素B,提高抗真菌活性,降低肾毒性。

(2)制霉菌素
对念珠菌属的抗菌活性强,用于念珠菌引起的消化道、口腔、阴道、皮肤等感染。
毒性大,不能注射。
2.唑类:咪唑类-酮康唑;三唑类-氟康唑
机制:抑制真菌细胞膜重要成分麦角固醇的合成,使细胞膜屏障作用发生障碍。
广谱:多数表浅部和深部真菌有效,目前抗真菌治疗的主力军。
(1)酮康唑:广谱。用于多种表浅部和深部真菌感染。
(2)氟康唑:比酮康唑强5~20倍。能进入脑脊液。对肝药酶的抑制作用最小,毒副作用较少较轻,治疗指数最大。用于全身性或局部念珠菌、隐球菌等真菌感染以及预防易感人群对真菌的感染。
(3)伊曲康唑:用于手足癣、体癣、股癣等表浅部和系统性念珠菌病、曲霉菌病等深部真菌感染。
3.丙烯胺类:特比萘芬、萘替芬、布替萘芬。
作用机制:抑制真菌合成麦角固醇的关键酶-角鲨烯环氧酶,导致真菌细胞膜的屏障功能受损。
特比萘芬:皮肤癣菌病首选。广谱,还可用于孢子丝菌病、着色芽生菌病和曲霉病。

4.棘白菌素类:卡泊芬净、米卡芬净-深。
作用机制:造成真菌细胞壁结构破坏而死亡。抗菌谱较广。与其他抗真菌药物之间无交叉耐药。
(1)念珠菌:杀菌
(2)曲霉菌:抑菌
(3)对皮肤癣菌、隐球菌,毛孢子菌无效。

5.灰黄霉素
机制:抑制鸟嘌呤代谢而干扰敏感菌的DNA合成和有丝分裂。
应用:口服用于浅部真菌。深部真菌和细菌无效。外用无效。


(二)典型不良反应

二、主要药品
1.两性霉素B(考点)
【适应证】深部真菌
【注意事项】(1)毒性大,危重深部真菌的唯一有效药。制成脂质体以降低药物肾毒性。
(2)慎用:①肾功能重度不全。②肝病患者。
用于患全身性真菌感染的孕妇,对胎儿无明显影响。妊娠期妇女慎用。哺乳期应避免应用或暂停哺乳。
(3)宜缓慢避光滴注,每剂滴注时间至少6h。
(4)寒战,高热。
2.氟康唑
【适应证】
(1)侵袭性念珠菌病。
(2)隐球菌病: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初治后的维持治疗。
【注意事项】
(1)交叉过敏
(2)监测肝肾功能,治疗过程中肝转氨酶升高,与具有肝毒性的药物(对乙酰氨基酚)使肝毒性增加。
(3)禁止与特非那定和西沙比利合用。
(4)症状缓解后,至少持续用药2周。(增加)
3.伏立康唑
【适应证】深部侵袭性曲霉病。
非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的念珠菌血症。
对氟康唑耐药的念珠菌引起的严重侵袭性感染。
由足放线病菌属和镰刀菌属引起的严重感染。

【注意事项】
(1)已知对其他唑类(阿司咪唑)过敏慎用。
(2)监测电解质。
(3)连续治疗超过28日者,需监测视觉功能。包括视敏度、视力范围以及色觉。
(4)伴有严重基础疾病可发生肝毒性。
(5)避免强烈的、直接的阳光照射。
-
和大学认识好久的好朋友做了,他主动但我接受了,后续该…
2015.12.16 -
乱伦为何经久不衰
2015.12.16 -
10年心路历程,聊聊和丈母娘的过往
2015.12.16 -
少妇骚护士真败火[7P]
2015.12.16